马化腾47岁身价361亿美元,成就腾讯帝国的,是这5个密码
2018-06-20 16:07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时间先拉回到20年前 ——

1998年,湖南邵阳人张小龙正在为自己研发的 FoxMail 深感苦恼,当时出任金山软件ceo的雷军給他写了一封信,指出FoxMail的一个bug,并谈及是否愿意将 FoxMail卖给金山,张小龙开价15万,结果却因雷军在北京注资走不开,派手下前往珠海和张小龙洽谈,没谈拢。

2000年,博大1200万收购FoxMail,张小龙加盟博大。

2005年,腾讯收购FoxMail,张小龙加盟腾讯。

2006年后,张小龙一直过的不太如意,在偏安一隅的广州,腾讯人对他的印象主要来自:某次运动会网球赛的冠军,广州最大的kent香烟消费者之一。

直到2010年,故事发生了转折,张小龙主动发邮件向马化腾建议介入移动社交领域,做一个类似kiki的产品,也就有了今天的微信。

后来的某天,马化腾和张小龙见面谈及FoxMail收购事件,马化腾说:“FoxMail的体验做的特别好,我们自己也做,发现怎么做都做不好。”

后来的后来,很多业界人士称马化腾被誉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,张小龙则是顶级的技术天才。

马化腾,1971年生,天蝎座,祖籍潮汕,出生在海南岛,父母是八所港港务局的职员,13岁随家人移居深圳,后就读深圳大学计算机系。

1984年的深圳,受邓小平南巡感召,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巨大的不确定的繁荣之中,“时不我待”是当年最流行的词语,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是当年宣扬的深圳精神。

那是一个紧张而巨变的时代。

文质彬彬,沉默安静的马化腾,从小喜欢天文,是大学机房里的病毒高手,毕业后在润迅做了五年工程师,后成为惠多网“马站长”,从事着互联网边缘行业。

1998年,腾讯五虎(马化腾,张志东,陈一丹,许晨晔,曾李青)创立腾讯,如今20年过去了,腾讯已成腾讯帝国,市值达五千亿美元,超过facebook成为全球第五,2017年马化腾身价361亿美元,成为中国最低调的首富。

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腾讯帝国?这背后的密码是什么?

01,大势

人生大成,需借大势。

顺势而为,方能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。

都说互联网创业机会是属于70后的,那一拨的确出现很多耀眼的互联网创业明星,比如雷军,周宏伟,丁磊,张朝阳,李彦宏等。

从pc时代,到移动互联网,腾讯几乎都踩在了风口,这其中也不乏很好的“天时,地利,人和”。

腾讯创业之初,按照马化腾的规划,本来只想做一个网络寻呼系统,无意之中模仿icq做了副业产品oicq,没想到,主业一直走下坡路,副业oicq的用户却在疯狂增长。

这背后其实是手机替代寻呼机的大势已经凸显,用户上网没有娱乐项目,即时通讯成为刚需,广东是网络基础建设最快的城市,深圳又是年轻人的创业热土,中国电信每年都在网络建设大力投资,大环境如此,腾讯因此顺势而为,才有了后来的qq。

2011年微信上线后,刚开始波澜不惊,加入语音功能后突然爆发,每天用户增长10%,这种增长速度給了腾讯组织变革的决心,再次自我革命,跟随大势,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。

马化腾曾在回顾创业之路时说过:“我觉得机遇很重要,至少占了五成。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,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。在这个过程中,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,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,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。”

某年某月,另一个雷军也说了一句类似的名言:只要站在风口,猪也能飞起来。

02,团队

马化腾层接受《哈佛商业评论》采访,他在分享自己的创业和管理心得时曾说:

“如果要创业,最好不要单枪匹马。要发挥自己所长,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,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。在这个过程中,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,寻找互补和共识。企业发展起来之后,更是如此。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,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,孤木难成林,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,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,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,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。”

早在大学时,就有老师评价马化腾:“很会团结人”。

腾讯五虎的创业故事,堪称传奇,据说这五个人的qq号是从10001到10005。为了避免彼此争夺权力,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小伙伴约定:各展所长,各管一摊。

马化腾负责产品,张志东负责技术,曾李青负责市场,个性迥异,特长鲜明,曾被很多人称为“互联网铁三角”,很少见有这样互补的顶级团队。

目前,腾讯五虎中的四位伙伴仍然奋斗在一线,只有曾李青离开。

曾李青个性张扬,激情,行事风格有攻击性,和外界接触时,比马化腾看起来更像拿主意的人。

随着后来从高盛跳槽的刘炽平的加入,马化腾更需要有国际视野和懂战略和资本的“助手”,曾李青逐渐被边缘化,于是挂职终身顾问退休,令人感概。

曾李青离开腾讯独自创业时,请画家送了一副五马图給小伙伴们,寓意深远,马化腾始终将于挂在飞亚达大厦三楼会议室。

实际上,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,很少有向马化腾这样,包容,又果敢,理性搭建团队架构,从一开始就设计好创业团队的责权利,在成功开拓局面后依旧保持长期默契合作。

03,大战略

腾讯创业史,有几个关键时刻,出于于马化腾的大战略选择而改变了组织命运。

1999年,腾讯发布oicq标注宣告找到了发展方向,在厮杀激烈的互联网世界寻觅到一线生机。

2005年,马化腾提出“在线生活”战略,意味着腾讯向全能性,生态型企业重大转型。

2011年,微信爆发,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。

这两年相继投资搜狗,点评,京东,转型做链接的公司,基于大数据服务,致力于把人和企业,服务的基础设施做好,促进更多行业的改变和提升。

在这些关键时刻,马化腾一方面展现了专业和敏锐的一面,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大胆和谋略。

正如马化腾所言:

“要想进入一个成熟产业里挑战原来的企业是很难的,因为这个产业重兵把守,完全是一片红海,但是两片红海的交接处和跨界部分,往往可能是一片蓝海,就像我当初选择了在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跨界领域做了QQ,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,但是现在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。

未来的创新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型,往往可能通过跨界进行,很多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,这里面如果抓到机会的话,会是创业的好方向。"

在未来业务战略规划上,马化腾一般会问自己三个问题:

第一,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的?

第二,如果你不做,用户会损失什么?

第三,如果做了,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?

04,微创新

腾讯的超级模仿,一直被大众诟病,甚至被人说是抄袭,qq模仿oicq,qq音乐模仿酷狗,QQ飞车模仿泡泡卡丁车模仿,QQ堂模仿泡泡堂,qq相册模仿51相册,QQ劲舞模仿劲舞......

在互联网圈,甚至有个笑话,所有互联网创业企业都面临三件事:生,死,腾讯,一旦被盯上,就一个死字。

这两年,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,则希望被腾讯收购,以此实现创业理想。

有人说腾讯是盗版王国,但是也有人说“马化腾一直在抄袭,从未被超越”。更有人说马化腾的成功之处在于信息整合。

实际上,在腾讯内部,有一个非常成熟的“微创新”文化,“谁提出,谁负责,谁解决”。

2000年,在整个互联网世界都还没有找到任何商业模式时,腾讯第一个发现并实践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,实现了PC和手机短信的直接连接。

2002年,在大家疯狂沉迷于聊天室,与陌生人一起匿名交流时,腾讯推出了QQ群,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群组。

2003年,腾讯在做游戏大厅时迎击游戏市场上绝对的老大,月活跃用户达到了千万量级的联众。理论上来说,在这种有成熟产品的市场上,新产品是很难突破其业务封锁的。但腾讯还是毅然决然地推出了QQgame,并不停地在细节上优化。

......

这样的微创新在腾讯内部数不胜数,直到2010年,腾讯公司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创新、国民级产品微信问世,腾讯将创新再次推向更高的层次。

虽然,当时在美国、韩国,包括国内的米聊都有在做类似产品,但是微信却靠着持续的创新迭代,成功占领了市场。

对于创新的阐释,马化腾曾在媒体坦言:“创新从解决用户痛点开始。为创新而创新,容易让工作变型。有时小步快跑,从专注解决一个用户痛点开始,往往更有效果。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,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。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,容忍失败,允许适度浪费,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。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。”

05,产品观

作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,马化腾有着和乔布斯类似的偏执,简洁感,完美主义,被称为小马哥产品哲学。

腾讯几乎所有产品的迭代都是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,他的秘诀就是像普通用户一样,每天轮着使用着每一个产品,去各种产品论坛潜水,倾听一线用户的声音,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。

在马化腾的推动下,腾讯形成了10/100/1000法则,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,关注100个用户的博客,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。

用马化腾自己的话说:这个方法虽然有点笨,但是很管用。

2005年,马化腾收购FoxMail,谈到了用户体验,张小龙表示:那时候很少人谈用户体验,马化腾这样评价时,他还没反应过来,后来加入腾讯才发现并不是所有做软件的人都知道怎么做用户体验,他只是做产品不自觉模拟了用户行为。

马化腾的用户体验哲学就是让产品经理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,让自己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。

2018年,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下,中国网民的娱乐方式空前繁荣,今年短视频成为赤手可热的明星,头条旗下的抖音来势汹汹,这一风口,很显然,腾讯没有抓住。

未来会怎样?巨头如腾讯就会永远屹立不倒?在时代变革的洪流,也许会有新的猛兽出现,腾讯帝国会在激流中勇进还是被新技术抛弃?

正如《失控》写到:“在互联网世界,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,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。”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